この本は、ずっと本を読む生活をしてきた外山さんが、後に「一般の読み」について、「二通りの読み方」があることに気付いて書いた本です。「二通りの読み方」とは以下の2つです。

 

 

1.アルファー読み ; 既知を読む(意味が分かっているものを読む)
2.ベーター読み ;  未知を読む(内容をよく知らないものを読む)

 

 

前者のアルファー読みとは、例えば前日のプロ野球の試合を新聞記事で読む場合などで、試合を観戦していた人が読めば書かてれいる内容はよく分かります。

 

表現そのものが完全に理解されているかどうかは必ずしも問題ではなく、よくわかったという印象を持つことができます。こういう既知を下敷きにした読みの原型「音読」だと言います。

 

「音読」は、既知に導かれて読むので楽しいし、ものを読んでいる満足感を与えてくれます。しかし、知っていることをいくら読んでも新しいことが分かるようにはなりません。そういう読書のみでは進歩・変化が難しくなります。

 

そこで、もう一つの読み方である「ベーター読み」が求められ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ベーター読みの典型「学校の教科書」によって行われるのはよく知られているでしょう。

 

未知を読む「ベーター読み」の場合、外山さんによれば次の「二つの壁」があるから難しいと言います。

 

 

1.未知の文字や表現
2.文字や単語は分かっているのになお、何のことを言っているのか五里霧中という状況

 

 

上記1番目の壁は知らない単語や表現を辞書などで調べれば分かるのですぐに乗り越えられるが、問題は「2番目の壁」です。これは調べても分かりません。

 

多くの小中学生は、言葉や表現自体が間違っ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発想に向かいがちです。「自分の知らないことは正しくない」というわけで、大人でもこういう発想の人はたくさんいます。

 

「2番目の壁」を突破する一つのヒントは「パラフレーズ」(=説明のための言い換え)だと著者は述べています。パラフレーズにも二種類あって、「言葉を言い換えるもの」「内容を説明するためのヒントを出すもの」です。

 

「2番目の壁」を突破するには、後者のパラフレーズを読み取ることが必要になると言うことでしょう。

 

 

外山さんは、大人になれば完全なベーター読みは少なくなって、何らかの既知の情報を手掛かりに未知の部分を類推して読む「アルファー・ベーター混合読み」が殆どになる、としています。

 

そうした中で、マスコミの商業的な要請(販売部数や反響の広がりなど)から、「アルファー読み」への退行が進んでいる、と警鐘を鳴らしています。

 

「アルファー読み」「ベーター読み」の分類は幼児期の「母乳後」「離乳後」の修得にその起源を遡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で、現代の商業出版は「母乳後」に退化していっているという論です。

 

私は外山さんの指摘は重要な警鐘だと思いつつも、言葉や文字、出版物などは「生き物」であり、時代とともに変化するのはやむを得ないと感じています。

 

よく難解な「古典」が読めなければ価値がない、「ノウハウ本」や「ビジネス本」を馬鹿にして読まない人がいますが、そういう姿勢でいる限り、必ずしも世の中の変化が読めるようにはならないように思います。

 

 

最後に外山さんは、「素読」の効用について述べています。「論語」を意味も分からずに「音読」していても意味がないと思っていたら、後に大いに役立ったと言う話は多く聞きます。

 

四書五経の「素読」は人間を育てるとも言われています。「素読」の効用については私も実感しているところです。多くの示唆に富む「読書論」である本書の一読をぜひ皆さんにもお薦めします。

 

http://jun-ohsugi.com/column/%E3%81%84%E3%81%8F%E3%81%A4%E3%81%8B%E3%81%82%E3%82%8B%E3%80%8C%E8%AA%AD%E6%9B%B8%E3%81%AE%E6%96%B9%E6%B3%95%E3%80%8D

 

 

閱讀整理學

 

「読み」の整理学

日本百萬冊暢銷作者,繼《思考整理術》後,震撼全日大作﹗

給愛閱讀的你!給喜歡推廣精緻閱讀的所有的人!非讀本書不可!

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総裁、曾獲第46回日本放送協会放送文化賞、專攻英國文學、教科書、修辭學、編輯技術、思考、日語理論的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外山滋比古(Toyama Shigehiko)可以說是日本經典閱讀大師。

他作者終生讀書不倦,卻是到相當晚的時期,才開始思考與閱讀本身相關的種種問題。

最新發現寫在本書!

他說:閱讀分為兩種,像論文那種未知資訊的閱讀稱為 β型閱讀,閱讀既知的資訊稱為 α型閱讀。

能刺激頭腦,擴展讀書世界的 β型閱讀。

要如何做,才能學到呢?

不愛閱讀,遠離印刷文字,最近頻頻聽到這樣的聲音。

到底以什麼基準衡量,確定人們不喜歡閱讀?

基本上情況並不是很明確。然而透過閱讀幫助自己成長的人變少卻是事實。

作者卻提出,只是大量閱讀,把重心放在量的問題上,而非提出妥當的解決方法,忽略潛藏在閱讀量背後──「質」的問題,將會造成困惑。

這本書想追究的是,什麼樣的閱讀才堪稱真正的閱讀,以及要鍛鍊我們的精神,獲得真正的新知,應該採用何種閱讀方法才正確等問題。

還有,如何區分閱讀既知的α型閱讀,與閱讀未知的β型閱讀,由前者轉移到後者與檢閱的方式,也是為閱讀拉出新指標。

這本書是以前所未有的想法為基礎,將焦點置於尚未釐清的問題上,進行有關閱讀與解釋的研究及考察。

由已知的閱讀/α型閱讀 . 到 . 未知的閱讀/β型閱讀 新閱讀的地平線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打開說明書或要交給市政府的文件,怎麼看都看不懂。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未經驗過的文章,閱讀上的確有困難。

比較之下,內容已經很熟悉的文章,閱讀起來簡單多了。事實上閱讀分為兩種,像論文那種未知資訊的閱讀稱為 β型閱讀,閱讀既知的資訊稱為 α型閱讀。能刺激頭腦,擴展讀書世界的 β型閱讀,要如何作才能學到手呢?


 

 

推薦序

 

透過β型閱讀進行深層學習

( 作者嚴守仁博士為北極星知識工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守仁很榮幸收到天下雜誌日本館編輯部的邀約,為日本知名學者外山滋比古的著作《閱讀整理學》寫推薦序。在閱讀這一本書的書稿過程中,守仁竟然也能充分體驗作者所提到的「β型閱讀」的樂趣,而一口氣花了大半天的時間,透過細讀每個章節的內容與作者進行了一場深度匯談,而我也因此有了一次體驗深刻的深層學習經驗。

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想法來撰寫《閱讀整理學》一書,將焦點置於尚未釐清的問題上,進行有關閱讀與解釋的研究與考察。作者指出本書的宗旨在於想要追究什麼樣的閱讀才堪稱真正的閱讀,以及要鍛鍊我們的精神,獲得真正的新知,應該採用何種閱讀方法才正確等問題。

作者將閱讀區分為兩大類,分別為α型閱讀(既知資訊的閱讀)以及β型閱讀(未知資訊的閱讀)。α型閱讀因為容易進行,所以漸漸讓人民的閱讀思考能力降低,加上出版社或報社為了刺激銷售量的商業考量,也慢慢傾向產生大量可以讀過就丟的內容物,更讓讀者陷在膚淺的表象理解與記憶循環中,無法進行深層的學習。作者甚至用「吃粥的讀者」來比喻獨立思辯與創作能力日趨低落的讀者。身在台灣的我們,也要警覺這種淺層學習帶來的禍害。

守仁特別喜歡作者挑戰日本逐漸媚俗而淺薄的閱讀習慣,作者大聲呼籲讀者必須用更嚴謹的態度來學習並發展β型閱讀的能力。β型閱讀是產生新思考與新認知的重要工具,是人類傳承文化時絕對不可缺少的工具。特別讓我深感收穫的是作者在第三章與第四章中,提到古經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與佛經等)以及素讀(不解其意只重大聲誦背的閱讀)的重要性。作者提到「古代社會具有漢學素養的人,往往不只是被看成讀書人。這件事其實暗示我們,人類最敬重的,應該是能夠從素讀進入真正閱讀這件事,因此對個人的人格形成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相信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明訓,並指出素讀就是β型閱讀的最高手法。

有關β型閱讀,作者將之比喻為登高山一般,如果只是貪快直接搭纜車上山(α型閱讀),就可能忽略掉一步一腳印踏實登山的寶貴體驗。親自爬山時,在過程中也許辛苦,但是登頂時視野為之一亮,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明白了起來。這種對人生智慧開悟的喜悅真的需要時間來淬鍊才能得到。不好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淬煉後會風化消失,好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淬煉後會結晶而形成經典名著,而作者、讀者都是這β型閱讀的共同創造者。

感謝外山滋比古的這本《閱讀整理學》,讓我在閱讀與學習的旅途上有機會登高望遠,重新反思(Reflect)真正閱讀的意義!

 


閱讀的方法與樂趣

(作者詹文男博士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兼所長)

宋朝時宋真宗寫了一首「勸學詩」以鼓勵天下士子,內容是: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詩可以有兩種解讀。其一是比較古典的解釋,意思是只要好好讀書,雖然十年寒窗都可能無人聞問,但若一舉成就功名,不僅天下皆知,良田、金屋、車馬及美女都會隨之而來;另一種闡釋是提醒世人不用、也不必要汲汲於世間名利,書中的世界浩瀚無垠,沈浸於閱讀中,也可讓你找到類似世俗需要的人生滿足。

事實上,對於勸學詩不同解釋的思考與實踐,端看讀詩的人之價值觀及人生欲望。不過對於許多並不熟悉詩文的讀者而言,在理解該詩文之字面意義後,多數人應該都比較偏向於讀書功利論的解釋。

但是也有人在看破人情世故後,透過情境與脈絡再行演繹,有了更深或更創造性的想法及體認,提醒大家可以在書中找到人生的意義。而這種思索的過程與創意,以及開啟讀者對人生意涵的新見解及影響,也是閱讀本身對社會帶來的最大價值。

不過,《閱讀的整理學》這本書的作者外山滋比古發現,現代社會出版的書籍較過去雖然成長很多,但透過閱讀幫助自己成長的人卻變得愈來愈少,究其原因之一在於多數讀者只求閱讀(量)的提昇,但(質)方面卻每下愈況,如何才能提昇質的水準?什麼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是本書希望闡述的課題。

亦即本書希望透過分析「閱讀」本身的意義,以及不同閱讀方法及其優劣,例如α型閱讀及β型閱讀的內涵及問題,來提醒政府及一般讀者,如何透過正確的閱讀來提昇個人的成長,以及改善整體社會的素質。

本書不僅提供一些分析與思考,也提出解決之道,對於想掌握提昇閱讀品質、獲得真正的新知,以提昇個人成長的讀者而言,此書所提供的方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向!而對於教育單位的官員及老師們而言,此書的立論,也值得進一步的探索與理解,以作為未來教學指引的可能參考!

 

目錄

 

目錄
前言
序章

1 能讀懂未知內容的文章嗎?
2 對說明書感到棘手
3 讀論語但不了解論語

第Ⅰ章
1 淺顯易懂的迷信
2 體育新聞
3 粉飾自私的功夫
4 音讀(誦讀)

第Ⅱ章
1  教科書的隱憂
2  後門讀者
3  批評的文章
4  惡文的效用

第Ⅲ章
1α型閱讀與β型閱讀
2 幼兒的語詞
3 兩種語詞
4 切換
5 理解虛構
6 素讀
7 讀書百遍

第Ⅳ章
1 古文經典與外國語文
2 寺田寅彥
3 用耳閱讀
4  古典化
5  閱讀與創造
6  認知與洞察

終章  解讀《桃太郎》
後記

 

內文試閱

 

 

α型閱讀與β型閱讀

「音讀」的閱讀

前面我已經介紹了兩種閱讀方式,即是分別在第一和第二章陳述的這兩種閱讀方法。

在此,請容我再一次整理這兩種閱讀法。

其一,看過比賽也懂得內容的棒球比賽新聞所代表的閱讀方式,也就是以既知為基礎的閱讀。不論表現方式是否能讓人理解也不一定會有問題,即使表現相當令人不解,最後還是可以得到完全理解的印象。針對自認為完全理解所讀文章的讀者,摘出部分文章內容,詢問內容真意為何? 不少人還是會感到迷惑不解。可以說他們其實不懂這篇文章,但讀者還是可能認定自己了解文章。

這種以既知為基礎的基本閱讀形式就是音讀。也就是無論任何場合,都得由音讀才能展開的閱讀。例如閱讀體育新聞,如果必須讀出聲音才能領會,也算是音讀。

只要是以音讀為基礎的閱讀,閱讀對象以既知的事物為基礎,也是標準的模式。想要跳過這種標準模式,馬上從事高層次的閱讀,就現代教育而言非常困難。

在此特別斷言現在的教育不行,主要是因為過去日本的教育做了很多草率的事。例如,在日本擁有很長歷史的漢文「素讀」(譯註:即誦讀)。

發出聲音讀四書五經,本來聲音出現時應該屬於音讀,但是現代小學生的音讀是既知的閱讀,相對於此,素讀則是完全不理解內容的朗讀學習。形式上是透過音讀的方式,實質上卻飛過音讀的領域,一開始就進入閱讀未知的世界。我將於後面的章節介紹這種素讀。

藉由既知來領導進入閱讀的世界,比較容易,有時也比較有趣,也因此比較能從中得到閱讀的滿足感。問題是讀再多已知的資訊也無法學到新知識,照道理說,只從事既知的閱讀,讀者很難出現變化和進步。

 

由既知展開的類推

總而言之,我想把這種閱讀既知的方式命名為α型閱讀,相對的把閱讀未知的方式命名為β型閱讀。

所謂β型閱讀的典型代表就是學校的教科書,就像前面提過的,報紙的社論或評論文章也屬於此類型的閱讀。和α型閱讀不同的是,β型閱讀沒有墊腳石,只能從文字去理解內容。有時會引起誤解。

就成人的日常生活而言,完全只從事β型閱讀的情況並不常見。大多數的文章內容都帶有新的知識或常識,但是內容只呈現未知事物的也不常見。一般的情況是α型閱讀裡有時候含帶β型閱讀。

無論讀者認為自己多麼了解文章內容提到的問題,一定也還含帶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不過因為絕大部分都是已知,就算也有相當多未知的部分,我想也可以由推敲前後關係而明白。像填字遊戲(crossword puzzle)就是用人為方式設計好未知的部分,將之藏於已知字詞裡的遊戲,完全沒有已知的情況下,遊戲就無法成立。

與此類似的還有外文的填充問題測驗。例如:

The event has become( )part of history and a haunting vision of what the end of the world( )be.

在括弧中填入適當的答案,使此文句變得完整,並符合以下的翻譯:「這個事件將變成歷史的一部份,同時也會變成反覆不斷浮現腦海,暗示世界末日的地獄景象。」

如果不能理解英文的部分是以上中文文句的意思,就無法填寫括弧裡的單字。如果了解整體的大意,就會知道前面的括弧理應該填寫both,後面的括弧可以填may(would)。

這些無非都是利用既知來類推未知,以補足理解的方式。如果全部的資訊都是未知,就無從著手去理解。

 

混合閱讀

閱讀也會產生和填字遊戲或考試填充題類似的情況,也就是說,既不是完全的α型閱讀,也不是β型閱讀,而是兩種閱讀的混合。雖然裡面有β型閱讀,但是前後都有已知的資訊,從已知來推論、補足,多少可以理解未知的部分。

在此為了協助理解,原則上所有都是以α型閱讀的既知為根基,然後同時置入非懂不可的未知,也就是β型閱讀一起考量。但事實上大多數是兩者的混合。

實際情況下,不管文章多麼容易了解,中間還是參著一點未知,一定要是α型和β型的混合閱讀才行。相同的道理,不論內容多麼難理解的新文章,裡面一定得擁有一些已知的資訊才行。如果一看文字就知道完全不懂的,那一定是指外文。例如英語裡有句話「It is Greek to me.」(對我而言那是希臘語)所形容的情況。對不懂希臘語的人而言,不管說什麼他都不懂,就像日本人說「無意義的字」(譯註:原文為「珍紛漢紛」,意思是指夾雜漢字所以讀不懂的日文字)一般。但是對稍微懂得希臘文的人而言,「希臘文」對他而言就不是完全的未知,因此以上的情況也就不成立。

無論被認定含有多大量未知的閱讀,其實都含有既知的要素,即都是屬於α型與β型的混合型閱讀。

只有在α型閱讀的比例實在太大時,就不能稱為混合型閱讀,應該列為α型閱讀。同樣兩者並存的情況,如果β型閱讀佔絕對多數,也應該稱為β型閱讀。

一般的閱讀還是以α與β混合型閱讀居多。不過由於大多數人只能從事偏向α型色彩的閱讀方式,在閱讀的時候,經常誤解文章的意思。

 

閱讀的問題

原則上,無論如何都得分清楚α與β型閱讀的不同,尤其是到了近代(譯註:指明治、大正時代)的日本更需要做出區別。理由在於過去的出版業不如現在這般興盛,出版品的數量不多,也沒有那種模糊曖昧的書籍。那時即使是α與β型混合閱讀,也是β型閱讀比重偏高。因此當提到閱讀時,通常指的都是β型閱讀。

然而時至今日,印刷文化急遽發展,出版品大量且廉價地出現。最根本的原因並非出版印刷進步神速,或許是因為教育普及,才刺激到出版印刷業吧。

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導閱讀,當然不只是教導簡單的閱讀既知而已。隨著教育愈來愈普及,只會閱讀文字,讀到自己認識的東西就能懂的α型讀者也日漸增多。

這類型的讀者無法讀自古流傳下來的古典書籍,卻認定自己能夠閱讀。再者,他們要求符合自己口味的書,也就是用α型閱讀就能消化的書籍,已經變成社會整體的需求。這也是決定書籍發行量的重要因素。

出版商對書的行銷絕對不可能大意,於是迎合α型讀者喜好的出版品不斷增加,演變到最後,所有的書籍或多或少都變成α型出版品了,這就是所謂的大眾傳播文化。

此類型的出版品都會預先注意、刪除可能引起讀者抗拒的內容,使得只要具有一般常識的讀者,都能夠順暢地閱讀。於是,能博得讀者青睞,輕快易懂的書報雜誌充斥坊間。這種書籍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參雜β型閱讀要素的α與β型混合出版品,已經可以說是純α型閱讀。以過去的閱讀角度來看,這也是前所未見的閱讀形態。當這異常的閱讀變成理所當然的狀況,將是閱讀的危機...(全文請看本書)

https://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prodId=00000077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她骷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